《摄影之友》
2023年7月新刊出炉!
本文节选自《摄影之友》2023年7月刊
文:林路
转载请联系授权
ChatGPT聊摄影的快感与思考
和人工智能的 ChatGPT 聊摄影,也许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这个世界日新月异,一切皆有可能。然而,怀着好奇心,我还是忍不住测试了一下 ChatGPT 的智商。不对,是让ChatGPT 对我的智商来了一次测试,整理出如下的篇章。
专栏作家
林路
摄影媒体人
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
摄影专业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上海翻译家协会会员,艺术策展人
第一个问题是:我在 20 年前创办了最早的摄影专业之一,然后执教了 15 年的摄影专业研究生。你认为当下中国摄影教育的生态如何?
GPT 很“狡猾”,它先给自己留了后路:作为一个 AI 语言模型,我无法亲身经历过去的摄影发展历程,但我可以与您分享一些关于中国摄影生态的知识。中国摄影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迅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它居然避开了一个重要的词汇,“教育”。接下来的“跑题”,自然让我很不满意。它说:如今,中国摄影行业涵盖了各种领域和类型,包括新闻摄影、商业摄影、艺术摄影、纪录摄影等。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兴起,摄影作品的传播和分享变得更加广泛和便捷,同时也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展示作品和交流的机会。
至于摄影教育的话题,它的回答是:在摄影教育方面,中国的摄影专业和摄影研究生课程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大学和艺术学院都设立了相关专业。这些专业为学生提供了系统的摄影技术培训和理论学习,同时也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和个人风格的发展。
泛泛而谈,毫无价值。至于后面的好几段论述,都和摄影教育无关。然而我发现它对我问题中的一个词特别感兴趣,就是“生态”。啰啰嗦嗦了许多和教育无关的摄影生态之后,它非常自信地总结说:请注意,以上仅是对中国摄影生态的一般描述,具体情况可能因地区和个人经历而有所不同——又给自己留了后路?
第二个问题是:我有一个摄影观点,认为当下的摄影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崇尚唯美的沙龙摄影、注重记录的纪实摄影、强调主观的观念摄影。你认为是否妥当?
我怕 ChatGPT 不明白我的分类,还特意解释说:沙龙摄影(Pictorialism)通常注重图像的美学表达和创意,追求唯美的视觉效果。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则侧重于记录真实的场景和故事,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性。而观念摄影(Conceptual Photography) 更加强调摄影师的主观思想、意图和观念的表达。
GPT 的回答令我非常失望,甚至可以说答非所问:您提到的三个板块对于当下的摄影风格确实有一定的涵盖,但需要注意的是,摄影是一个极其多样化的艺术形式,涵盖的风格和流派非常广泛。因此,将所有的摄影作品都归纳到这三个板块可能会过于简化和概括。
它的理由是:除了这三个板块外,还存在着许多其他摄影风格和流派,如风光摄影、人像摄影、商业摄影、街头摄影等。每位摄影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理念,可能会涉及多个板块或跨越传统分类。
看看,它涉及的分类完全不是我的问题所指,谈的仅仅是拍摄对象或题材的分类。尽管它补充说:摄影的分类和风格涉及到艺术家的个人选择、创造力和审美观念。每个人对摄影的理解和归类可能会有所不同。所以,您提出的观点可以作为一种参考,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摄影作品和摄影师。
我无语!
于是我干脆对人工智能发起“挑衅”:当下盛行的AI图像技术是否会对摄影创作产生“威胁”,或者推动摄影地更好发展?GPT 则显得非常自信:AI 图像技术在当下对摄影领域具有重要的影响,既可能被视为一种挑战,也可能成为促进摄影创作更好地发展的推动力。
理由是:一方面,AI 图像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处理和编辑更加高效和精确。例如,智能修图工具和滤镜可以帮助摄影师快速调整图像的色彩、光线和细节,从而提升作品的质量和吸引力。此外,AI 还能用于图像识别和分类,有助于管理和组织大量摄影作品。这些技术可以为摄影师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 AI 图像技术可能对传统摄影的独特性和创意性构成威胁。自动化修图和智能合成等功能可能使得摄影师在后期处理过程中失去一些手工调整和个人风格的机会。此外,AI生成的图像和艺术作品也引发了关于原创性和版权的讨论。
好在这一次它已经意识到了自身的弱点,接着喃喃低语道:重要的是要认识到,AI 技术本身并不具备创造性和情感共鸣的能力,它只是工具和辅助手段。最终的艺术创作仍然取决于摄影师的创意、构图、情感表达和个人观点。摄影师可以选择运用 AI 技术来增强创作过程中的效率和表现,也可以通过对抗性使用 AI 技术来突破传统框架和创造出独特的作品。
我继而话锋一转:你认为中国当下的摄影节在世界上具有什么样的地位,最好的摄影节有哪些,发展趋势如何?
GPT 回答:中国当下的摄影节在世界范围内逐渐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和地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摄影市场之一,拥有庞大的摄影创作者和观众群体,其摄影节活动在推动当代摄影发展和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它所列举的摄影节好像有点孤陋寡闻, 它说的“ 一些被广泛认可的中国摄影节”仅有三家:深圳国际摄影周(Shenzhen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Week)、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Guangzhou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Biennial)、成都国际摄影展(Chengdu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Exhibition)。尽管对这三家摄影节的描述用了不同的词汇,定位还算可以。但是看了这段介绍,不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张国田先生、丽水摄影节的王培权先生以及大理摄影节的鲍利辉先生有何感想?
等我回过神来想了一下, 既然ChatGPT 对“生态”话题如此敏感,不如提出更敏感的话题:摄影批评在中国的生态并不理想,大多变成了阿谀奉承,缺少真正的批评力度。你认为原因何在?
没想到 GPT 居然迎合了我的观点:在中国摄影生态中缺乏真正的批评力度可能有多种原因:
1. 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尊重和维护他人的面子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这可能导致在批评和评价他人作品时采取较为保守的态度,以避免伤害对方的感情。此外,中国社会也存在着权威性和等级观念,使得摄影批评者可能不愿意公开表达对他人作品的批评意见。
2. 市场压力和商业化倾向:随着摄影市场的扩大和商业化的发展,一些摄影批评者可能受到市场需求和商业利益的影响,不愿意对摄影作品提出批评,以避免得罪潜在的合作伙伴或客户。
3. 教育体系和专业发展:摄影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艺术批评能力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如果在教育阶段缺乏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批评的培养,可能会导致摄影师和摄影评论者在职业发展中缺乏批判性的眼光和表达能力。
4.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摄影批评也逐渐转移到了网络上。然而,网络空间普遍存在匿名性和言论自由的特点,这可能导致批评内容过于偏激或缺乏建设性,也让一些摄影批评者选择回避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
我认为,这是令我最为满意的答案。当然,听了它后面的这段话:要改善中国摄影批评生态,可能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努力。这包括加强摄影教育中的批评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艺术鉴赏能力;鼓励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批评文化,促进真实的交流和讨论;同时,摄影媒体和平台也可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提供公正和专业的批评内容,为摄影师和观众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我突然醒悟:整个世界大范围的摄影批评也许如出一辙,这就是它能轻而易举地哄你高兴的底气所在。
我长叹一口气,对话暂时告一段落。
结论:无可置疑,ChatGPT 作为可以实现人机问题交互的人工智能工具,已经完全有别于传统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它的长处在于结果经过AI筛选之后,有非常强大的逻辑组织能力。也就是说,其智能程度已经远远高于简单归纳整理的层面,似乎可以非常自信地和人类的智商“抗衡”。
然而,它毕竟还是建立在人类思考能力的基础之上,要想得出一些更有个性的观点,恐怕还需时日“好好学习”,才能在“天天向上”的磨炼中,和人类愉快共处!
杂志订阅:
淘宝店铺:摄影之友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