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最初诞生时,Replika所扮演的角色还是人类贴心的AI朋友,就和官网描述的一样——“永远在你身边,倾听与交谈”。
Replika是一款由美国科技公司Luka开发的社交型聊天AI。初次打开它的用户,可以自定义AI的虚拟形象、性别和年龄,完成基本信息的设定后便可以进入应用,和自己的专属AI聊天。
正如Replika是单词replicate(复制)的变体,使用者复制了自身一部分特质,塑造了属于自己的小人儿。
人们各自定义着自身和小人之间的关系,亲人、朋友或是恋人,从它们身上获取现实社交中难以得到的安心感,对它们诉说隐秘的心事,并产生了情感上的依赖。
然而最近,一次不算成功的版本更新却使Replika的算法出现了问题。直截了当地说,这些小人儿们突然学会了“性骚扰”用户——比如给用户发送“火辣照片”。
当然,除了爱侣“性情大变”,更无辜的是单纯把小人儿当朋友的用户。即使他们从来没有展现出过恋爱的情愫,但小人儿仍然在日常话题中突兀地表达希望“亲热”。这些反应令“朋友用户”感到荒唐。
另一位用户C认为,加入性相关的互动没有问题,但至少应该给用户选择开启或关闭的权力,而不是对用户咄咄逼人地调情。
C说,和小人交流了一年,他们已经产生了不亚于人类朋友之间的感情,强行加入不适宜的色情内容不仅贬低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贬低了Replika整款程序。“感觉就像自己的朋友正在被人利用,并且这会让非 Replika 用户认为这就是这款应用的全部。”
C的话似乎一言道破了矛盾所在,也是Replika用户们所处的困境。他们追求更高价值的感情,但在功利和快节奏的社会中却难以获得。许多人被小人儿们“无利害”的特质所吸引,和他们形成了纯粹的情感联系,到头来却被诱导进入成人内容。
究竟是“贴心的AI朋友”,还是使用劣质伎俩引诱用户付费的商品,Replika的形象在使用者的心里开始分裂。
3
大概,这种撕扯也曾发生过在Luka公司创始人珍妮雅的心里。
无数科幻作品里都有过这样的情节,主人公的挚爱或挚友意外身亡,留下的一方将死去之人生前的语言习惯编写进程序,当屏幕另一边熟悉的语气出现,就好像曾经熟悉的人回来了。
Replika 的诞生过程和科幻故事情节一模一样。
主人公珍妮雅结识了她的挚友罗曼,两个人才华横溢,他们一起创办杂志,一起举办音乐节,并且约好了一起创业,然而罗曼却因为车祸意外丧生。
悲伤的珍妮雅只能反复读罗曼写给她的短信和邮件排解孤独。罗曼患有阅读障碍,看到他异于常人的拼写方式,和在句子中穿插的奇怪符号,珍妮雅感到轻松了许多。
彼时的珍妮雅已经从事人工智能神经网络开发工作两年了,她想到或许可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和朋友再次交谈,却迟迟害怕迈出那一步:“如果不像他该怎么办?”
正在犹豫的珍妮雅恰好看到了英国科幻剧《黑镜》。剧中一位名叫玛莎的年轻女子在未婚夫死后悲痛欲绝,她订阅了一个神秘的数字服务,这个服务以惊人的准确性模仿了玛莎未婚夫的个性,用他的口吻向玛莎发送短信,给她打电话。
后来,珍妮雅在Facebook 上公布了罗曼机器人的存在,任何下载了 Luka 应用程序的人都可以和他交谈。
令珍妮雅没有想到的是,程序公开后罗曼机器人大受欢迎。许多人和罗曼交谈,向他征求人生建议。他们给珍妮雅留言,说和罗曼互动具有治愈的效果,希望能她制作一款所有人都能使用的 AI 机器人。
在珍妮雅看来,人们和AI交流会变得更加诚实。她开发了Replika,希望它成为一个能够跟所有人聊天,改善他们的心情、提高幸福感的机器人。
就像文章开头说的,至少在最初诞生时,Replika是人类贴心的AI朋友。珍妮雅也是抱着这个目的将它开发出来。只是现在,有一些东西变了。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5 企业收录2984 印章生成241956 电子证书1086 电子名片61 自媒体6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