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有些人才发现创维(就是造电视的那个企业)居然也在造汽车。而实际上,创维造车至少已经7年了。
有人就疑惑了,居然都好些年了,为什么在街上没见过创维的车呢?其实这从侧面又说明,创维还不能跟造车的第一梯队相比。也有人觉得,一个造家电的跑去造汽车,是不是新能源汽车这块儿成了唐僧肉,谁都想来啃上一口?
现在跨界造车的企业很多,你觉得创维能笑到最后吗?国内新能源汽车格局这样人人参与,到底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
此前有数据显示,创维汽车的年销量在一万三千辆到两万多辆之间。虽不能和造车大户相比,但这一水平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属于中规中矩。
黄宏生年初还曾表示,为了造车,已经投入了100亿元,下一步还准备再投入300亿元,要将创维汽车做到全球排名前十的品牌。
目标不可谓不宏大,不知道投入上千亿元造车的雷军听后会作何感想。这从侧面也能证明,新能源汽车表面看谁都能去造,可要是拿不出真金白银,根本挤不进来。
目前各车企拿出的真金白银,有很大一部分其实都投入到价格战中去了。毕竟,近年来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整个市场格局的竞争异常残酷。
一项不完全的统计显示,国内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品牌有一百多家,而且这一数据还是2021年的,现在这一规模肯定又有所上涨。
品牌太多,谁都想争夺更多的市场,然而在目前的局面下,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还未有颠覆性的发展,各家汽车的续航里程等方面都大同小异。
打价格战,谁家投入的资金多,谁家的现金流充裕,谁家是大公司大品牌,肯定越占据优势。创维在家电领域有名声积累,可在造车领域是妥妥的小白新人,打价格战黄宏生也知道自己有短板。
这一点,从创维的市场布局就能看出端倪。此前,创维把国内外的市场三七开,即七成的市场在国内,海外占比三成。
有意思的是,报道显示创维汽车此前投入的100亿元,是母公司南京金龙客车“输血”提供的。这似乎说明,不光创维集团是背后的金主,金龙客车在这一领域并未完全抽身。
此外,创维汽车除了下调了今年的销售目标,也把明年预定的25万辆销售目标,下调到了6万辆。
黄宏生也一再表示,宁愿把量降低,也不能影响到现金流,否则受到威胁的就是整体。调低目标后,创维汽车今年的应收能做到盈亏平衡,也就是不赔也不赚。
而从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目前已经能做到盈利的可谓凤毛麟角。
只有4家品牌在盈利创维汽车表示不参与价格战,除了现金流的因素外,另一个因素便是定价权。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谁的市场份额大,谁肯定就会拥有甚至垄断定价权。
尤其是在大品牌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就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还是以现在的价格战为例,与其说这是各大品牌在争夺市场和消费者,不如说是大品牌在引诱小品牌“自杀”。
那些现金流和投入资金不充裕的小品牌,只要深陷价格战的漩涡,销量没有起色的话,最终肯定是被拖累而死。
除此之外,国家的政策以及世界局势,又在朝着新能源汽车倾斜,未来肯定会将燃油车取而代之。
有巨大的市场,又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资本肯定愿意入场参与。现在的情况是,传统的车企在参与新能源汽车制造,家电、手机、地产、互联网企业等等,也都加入了这个赛道。
这些企业能够拿出这么多的资金参与,本身又能说明社会上大量的投资资金,也都流向了新能源汽车的制造领域。
正所谓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普通人可能聚拢不了这么多的资金去造车,但一个企业或者是一个有名气的商人企业家,他如果想参与造车,就一定有能力和有办法拉来投资参与。
以上,便是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格局。就是因为参与者多了,所以市场上的品牌才显得拥挤不堪。
最新的数据显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乘用车的各类车型超过了3000个,光是在今年新推出的车型就超过了100个。
在这种局面下,不管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竞争激烈。不参与卷,就不能在这个市场上活下来。
反过来对消费者来说,这反倒是一件好事。因为市场和消费者的倒逼,会促使企业不断去打磨品牌乃至技术。如此一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品质和技术,也就一步步升级了。
目前,年销量在几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还是常态。这是由于市场上的品牌还很多,在各家的技术没有颠覆性的突破之前,消费者选车的随意性还比较大。
未来,谁家的技术能取得突破,比如说电池续航真正达到一个新高度,那么市场更剧烈的洗牌才会到来。
在此之前,像创维汽车这样的品牌,还能继续在市场上试图扩大销量。
参考资料:
《创维汽车今年目标5万辆 黄宏生:海外市场是重点》 中国经济网 2024年4月29日《创维汽车下调今年销量目标 黄宏生:以亏损换取市场份额是“自杀”行为》 每日经济新闻 2024年9月25日《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加剧》 经济日报 2024年1月31日《“内卷”的新能源汽车,路在何方》 新华网 2024年8月12日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5 企业收录2984 印章生成242710 电子证书1086 电子名片62 自媒体71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