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名华人和中国人中,从名字、学术与工作背景上来看,约有 12 人来自于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顶尖院校,大多数人赴美深造或在大公司历练后,最终进入了 OpenAI 担任研发。
在他们当中,有一位叫做 Twinkle 的 25 岁年轻工程师。
Twinkle 本科毕业于清华,喜欢分享。在 ChatGPT 上线第二天,他跑到知乎论坛上,分享了自己亲历 ChatGPT 研发全过程的感想。每隔半年,他会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一篇“半年度人生总结”。
2022 年上半年,他在“人生总结”里详细地透露了选择去 OpenAI 的经过。作为 2022 级应届毕业生,毕业前他手上握着许多 Offer,其中不乏 Google 这样的大厂邀请。在选择公司时,他自述道:
“列了很多 metrics(指标),来衡量一个 Offer 的优劣:钱&税、地点、安全系数、工作方向、个人成长、身份、升职间隔、公司盈利模式与股票上限、工作时间、午休、工作环境与氛围、绩效考核、开源项目、生活成本、天气、吃喝玩乐。”
用这种现实主义的思路,来衡量他自己的去向后,他着重强调了自己指标中的两个因素:前景与钱景。
他透露道,Meta 公司的 AI 研究部门(FAIR)的职位最适合他的职业发展方向,因为该部门“搞开源项目多且产出成果有影响力”。但 OpenAI 的工作年薪总包(Total Compensation)高达 50 万美元,是他所有 Offer 中给的最多的。
他最终选择了 OpenAI。
实际上,他也考虑过回国,国内的 AI 量化投资研究公司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他认为薪水很可观,但顾虑到“政策稳定性和职业发展受限”,便没有接受。
实际上 Twinkle 的故事,很能代表加入 OpenAI 的一部分顶级人才的心路历程。很多人放弃大厂和学术界加入 OpenAI,原因不外乎是前景和钱景问题。
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应届毕业生 Rowan Zellers,在 2022 年 7 月加入 OpenAI。他拒绝了所有的学术界机会,原因是在学术界做开创性的 AI 系统研究越来越难,不仅缺少物质资源,还缺少工程技术。
他在博客里撰文写道:学术界以产出论文获得资助的激励结构,并不适合 AI 系统这种高成本、高风险的系统建设研究。OpenAI 有“足够的资源,正确的激励结构以及良好的环境。”
事实上很早开始,国外就已瞄准 OpenAI 及一众生成式 AI 开发初创企业。
在 2021 年,针对国外初创 AI 企业的投资额,相比 2020 年提高了 5 倍多。2021-2022 年,除了 Anthropic,在生成式 AI 赛道上的初创企业,如 Hugging Face、Jasper 等,融到了钱,极大地提升了估值。
ChatGPT 众多的竞品,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活力,并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性。这些企业开发的下个聊天机器人,并不会仅是复制 ChatGPT,而是在更完美的路上又进一步。
或许下一个 OpenAI 的颠覆者,就在这些有着崇高愿景并且愿意“反叛”的初创公司之中。
成为引领者,需要研究人员怎样的内在素质?
OpenAI 的成功,以及美国目前在生成式 AI 行业的景气情况,归根到底,来源于技术人员的创造力和独特品质。
这些技术人员身上,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创新“密码”呢?从 Twinkle 的人生记录里,笔者发现了他身上或许有 OpenAI 想要的东西。
首先,Twinkle 的性格里有“反叛”精神,“反叛”精神推动了他在人生十字路口,做出了一个个选择。
Twinkle 在博客里,一直强调自己有逆反心理。他叙述了自己在大学时“印象最深的,非常激动地去做一件事情的体验”,是“干坏事就特别激动。每次‘黑’进别人网站搞进去了就满满成就感,然后通知网站管理员去修”。
他觉得清华的学生总是“人云亦云”,“缺乏职业规划,一路跑着跑着,跑到终点就不知道该干啥了,十分悲哀。”
他曾在读博还是读硕的问题上纠结过。最终他的“叛逆精神”以及对自我的认真反思,让他意识到了他自己并不适合科研,并“想做一些真正有影响力的工作”。
其次,他在技术行业里初衷的确是为更多人服务,让更多人受益。
大四的下学期,他开发了开源项目“天授”与退学网。“天授”项目是 Twinkle 的毕业设计,简单来说,是一个便利他人进行深度学习开发的“AI 基础设施”;而退学网是爬取收集美国使馆签证的预约情况和时间的实时信息平台,以方便留学生进行美国留学签证的申请。
在开源网站 GitHub 上,天授至今收获了 5000 多个 Star(点赞);而退学网在 2020 年上半年收获了 200 万访问量。
他总结这两个人生作品时,认为:“如果当一个码农的话,最大的成就莫过于自己写的代码被更多的人、更多的系统使用。这也是开源社区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OpenAI 选择了 Twinkle,或许是因为 OpenAI 也的确是一家想要“反叛”,有着“初心”的公司。OpenAI 成立的初衷:一是为了打破 DeepMind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垄断;二是为了创造造福全人类的安全人工通用智能。
自成立以来至 2020 年,OpenAI 从未急于寻找商业变现路径,一直坚定地投入在极大消耗的技术开发之中。
然而,随着 GPT-4 的推出,OpenAI 渐渐地向着不够“Open”的方向进发。
GPT-4 开放应用后,OpenAI 没有放出技术细节;与微软的资本深度捆绑,也使得 OpenAI 公司或急于“变现”,做出一些背离初衷的改变。
不过,在目前生成式 AI 行业风起云涌的当下,在未来出现另一个 OpenAI,不断向着巨头发起挑战,刷新 AI 的极限,并书写它自己的故事,是值得期待的。而顶级 AI 人才,也或许更愿意跟随着这些更为开放、且更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一同不断成长。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成员 网址收录40405 企业收录2984 印章生成242575 电子证书1086 电子名片62 自媒体71432